2025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 2025)將由建築師兼工程師Carlo Ratti策展,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本文介紹5個必看展館。

每兩年舉辦一次,來到第19屆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於即日至2025年11月23日舉行,聚焦科技、永續與社會創新如何重塑建築與城市。國際建築雙年展涵蓋的領域包括藝術、建築、電影、舞蹈、戲劇和音樂,亦有展覽、表演、研究和培訓活動,今屆將設65個國家展館。展覽將在三個主要地點展開:26個展館設於綠城花園(Giardini)、22個展館設於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以及遍布威尼斯市中心的15個展館,是雙年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1. 主題館 Central Pavilion
由建築師兼工程師擔任總策展人的Carlo Ratti,以「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主題的主場館,共展出的項目超過300個,展示AI生成設計、循環建築、動態結構等前沿實驗,匯集了建築師、工程師、數學家、科學家、氣候學者和其他專家,共同就建築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責任提出不同觀點。雙年展的中心展覽圍繞著三個主題世界:自然智能、人工智慧和集體智能,最終以關於太空探索的反思作結。另一個重要焦點是對人工智慧形式的分析。雙年展展示人工智慧如何用於城市規劃,展示其如何幫助檢測可用於重建工作的廢棄物,將城市轉變為城市採礦的場所。



2. 卡塔爾館 Qatar Pavilion
卡塔爾館於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舉辦《Beyti Beytak. My Home is Your Home. La mia casa è la tua casa》展覽,將以兩部曲展覽形式亮相,以建築和城市景觀探索中東、北非和南亞地區的待客之道,並探討現代及當代建築如何回應社區需求及重新定義歸屬感。同時,巴基斯坦建築師Yasmeen Lari的大型裝置《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re》)將於綠城花園(Giardini)中的卡塔爾館展出,體現其人道、社會、文化及建築發展理念。此臨時裝置以竹材搭建,以多樣的結構組件裝建,包括周邊的迴廊和用防水的棕櫚葉覆蓋的圓頂結構,凸顯了竹材的靈活性。



3. 日本館 Japan Pavilion
日本展館由策展人青木淳(Jun Aoki)策展,並邀請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家村玉代擔任策展顧問。展覽團隊將以「中立點——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未來」為主題,帶領大家重新審視AI與建築的關係。本次展覽將聚焦「日本館」本身,並讓生成式AI參與館舍的「改造」過程。這種虛實結合的展示方式,不僅突顯了AI的主體性,也為觀眾帶來全新的空間體驗。青木淳巧妙地將日本傳統的「間」(ma)概念融入展覽主題,「間」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間隔,更是一種充滿張力的對話空間。



4. 台灣館 Taiwan Pavilion
台灣館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台灣館設計採用「島嶼」概念,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這是蜂巢紙切割出台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台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台灣地景的影響。



5. 葡萄牙館 Portugal Pavilion
葡萄牙館展出《Paradise, today.》展覽,該展覽由建築師Paula Melâneo、Pedro Bandeira和Luca Martinucci、景觀設計師Catarina Raposo以及錄像藝術家Nuno Cera策劃,提供了一個沉浸式裝置,其中包含使用新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製作的影片以及圖像集。他們共同對提出的主題「天堂」的寓言進行了批判性探索。展覽圍繞著兩個反射軸展開,透過沉浸式錄像裝置和主題圖像圖集構成單一的多感官體驗,共同建構出「天堂」的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