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最新呈獻的特別展覽《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以女性藝術家創作的環境藝術作品為主題。
M+特別展覽《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共展出十二件1950年代至今來自亞洲、歐洲和南北美洲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當中的九件歷史作品均經悉心研究並與藝術家本人、藝術家遺產管理機構、修復專家及學者合力重現原作。
這些沉浸式的多感官作品邀請觀眾進入其中並與之互動,觀眾將在展覽中扮演積極的角色,與感覺、材料、聲音和物件互動,感受它們帶來的刺激,最終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不僅是用心靈來體會,還能透過身體感受。本文介紹5個展覽中必看作品。
1. 鹽田千春《無限回憶》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無限回憶》(Infinite Memory,2025年)將在焦點空間展出。這位藝術家標誌性的紅線交織整個空間,包圍三件高聳的紅色長裙,象徵女性身體及其所承載的無法抹去的記憶與經歷。


2. Pinaree Sanpitak《房屋在崩塌》
泰國藝術家Pinaree Sanpitak的《房屋在崩塌》(The House Is Crumbling,2017/2025年),這是一件不斷變化的體驗式環境作品,由數千個泰國khid枕頭構成。觀眾受邀參與其中,拆解與重構空間,藉此顯示個人的行動即使微小,都能改變周遭環境。
3. 金守子《呼吸》
南韓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創作的《呼吸》(To Breathe,2025年)橫跨博物館空間,以半透明的繞射膠片包裹窗戶與天窗,隨日光變化,將建築轉化為虹彩流動的景觀。


4. Aleksandra Kasuba《光譜通道》
立陶宛美國籍藝術家Aleksandra Kasuba的《光譜通道》(Spectral Passage,1975年,重製版,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觀眾在這個巨大作品中,將穿越一系列相連的尼龍結構,每個空間由對應彩虹顏色的霓虹燈照亮,並配以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第32號作品管弦樂組曲《行星》(1914–1917)的不同樂章,象徵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人生旅程。
5. Judy Chicago《羽毛室》
美國藝術家Judy Chicago的《羽毛室》(1966年,複製品,慕尼黑藝術之家,2023年),渺渺茫茫的純白色異世界內填滿300磅「零殘忍」羽毛,觀眾被羽毛包圍,成為作品一部分。柔和光線與弧形牆面,營造出與世隔絕且無邊無際的氛圍,顛覆由男性主導、以堅硬材質為基礎的雕塑傳統。


《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展期:2025年9月20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M+博物館二樓西展廳
購票:https://www.mplus.org.hk/tc/exhibitions/dream-rooms-environments-by-women-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