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Facebook SharePinterest ShareTwitter ShareShareURL copied

去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巧遇Refik Anadol這個由人工智能生成的《Unsupervised》藝術裝置,頭三秒確實眼前一亮,第四秒已覺無聊。

誰知今天就見MoMA買下了它,成為常設展品。

這些像火山岩漿的畫面,是Anadol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基於MoMA的作品集生成的。

也就是說,你可以從中看到梵高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達利的融化時鐘《記憶的堅持》(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莫內的《睡蓮》 (Water Lilies)、Andy Warhol的《金寶罐頭湯》(Campbell's Soup Cans)⋯⋯的想像。

要知這裡每一幅均屬國寶級作品,份量足以代表一整個藝術流派。《亞維農的少女》標誌著立體派開端;《星夜》乃後印象派代表作;融化時鐘是超現實主義代名詞;《金寶罐頭湯》引領普普藝術登堂入室。

這些神來的筆觸,被數碼化成一堆七彩岩漿;你問我,管它有7米高,站在《Unsupervised》面前,絕對沒有站在《星夜》前震憾。

但古往今來如此多藝術流派,哪一個沒領教過主流藝術界及大眾的傲慢與偏見?印象派被法國藝術主流排擠、Jackson Pollock的抽象表現主義被批評亂畫一通,立體派同超現實主義剛開始也被認為過份激進。

重點在於,今日的MoMA確實需要一件作品,令大眾“understand and enjoy the visual arts of our time”。這亦是博物館首位館長Alfred H. Barr Jr.當初的理念。

而代表這時代的視覺藝術,自然非A.I.莫屬。

所以藝術權威平台Artnet寫:《Unsupervised》有其價值,但建議不要深究,不無道理。

以前的藝術家鍛鍊筆觸畫法,今日的藝術家精進對algorithms的training。與其一口否定數碼藝術的價值,不如就是歷史的必然進程。

更何況古往今來,科技從來影響、甚至決定藝術的發展。中世紀抹灰建築技術與宗教壁畫、文藝復興建築界的線性透視法與油畫的層次,到暗箱的發明與印象派的發展,科技藝術不能分開而論。

《Unsupervised》作為A.I.藝術先驅之一,與其剛開始便深究其意義,為何要以人工智能創作、為做而做云云;不如純粹感受一下,時代在變,而你能夠親眼見證,本身不也是件很奇妙的事嗎?

【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The Starry Night (1889), Vincent van Gogh

【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1931), Salvador Dalí

【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Pablo Picasso

【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Water Lilies (1914-26), Claude Monet

【評論】人工智能藝術,榮登紐約MoMA寶殿的時代啟示

Campbell's Soup Cans (1962), Andy Warhol

Tags: MoMA藝術人工智能科技
Load more

We use Cookie on our website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possible experienc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our Privacy Policy.

Yes, I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