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BA早前公佈首屆亞太獎(RIBA Asia Pacific Award 2025)的入圍作品,入圍的63個項目中,僅有一個香港項目入圍,那是位於西貢鹽田梓的臨時建築「竹 ‧ 地 ‧ 人 ‧ 和」(E.CO Rotunda)。
臨時建築「竹 ‧ 地 ‧ 人 ‧ 和」(E.CO Rotunda)由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打造,是一座結合生態建築、人文景觀與傳統生活智慧的臨時竹亭。建築遠觀宛如海螺,近看則似鳥巢,以幾何比例展現自然之形。設計團隊採用三角結構模組,既輕巧又堅韌,成功表達「天人合一」的空間哲學。

E.CO Rotunda建築於鹽田梓島上搭建,利用可持續的本地竹材,結合棚架師傅的傳統技藝和當代設計語彙,呈現協作營造的精神。其外立面呈現有序的疏密排列,讓微風可自四方穿流;中央圓形天窗則協助排走熱氣濕氣,營造舒適的微氣候環境。同時,竹材的天然質感和色澤,令建築與島嶼景觀相互呼應,真正做到「隨地而築,融於自然」。

E.CO Rotunda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體驗。整體構造由三角支撐單元展開,排列出近330度的觀景角度。日光的流轉為建築帶來時間的詩意——晨曦自東面灑入,中午環繞天窗,黃昏則自西面斜照,讓亭內成為一座「立體時鐘」,可感知時光流逝。

紗網的應用巧妙地引導自然光進入,同時阻隔過強的眩光。外圍紗網更具備疏水功能,而傾斜屋頂則能夠將雨水引導至亭外。這些設計細節不僅提升使用舒適度,更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與智慧回應。
鹽田梓自古以來便擁有竹林環繞,被視為庇護鄉里的「風水林」。竹材不僅是中國文人筆下的堅韌象徵,更是一種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廣泛應用於農具、鹽業生產與村落建設。E.CO Rotunda正是以竹為始,回應本地文化,並延續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在設計理念上,「竹、地、人」成為三個核心元素:「竹」彰顯韌性、兼具美學與可持續性;「地」遵循島嶼地貌,與自然景觀融合共生;「人」透過參與與協作,傳承手藝並凝聚社群。

這三者交融導向「和」──即文化傳承與自然永續的理念。縱使未來竹亭被拆除,參與者的記憶與故事仍將存留,延續地方的精神與文化。
對香港而言,E.CO Rotunda不只是入圍名單上的一棟建築,更是一種建築教育、文化保存與生態理念的實驗性實踐,見證了設計如何在地景中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係。
Photos: E.CO Rotunda; 1a space; HKIA; Kevin Li